华南师范大学的经济学类好吗

很高兴为李教授的《第三产业经济学》(修订版)作序。《第三产业经济学》(第一版)是李教授经过多年艰苦探索,于1988年初夏完成的一部系统、全面、深入研究第三产业经济理论的优秀学术著作。它以全新的结构体系、鲜活的学术观点、严谨的科学论证和自身的理论逻辑,开辟了我国经济研究领域的第三产业经济学,并于1990年获得第四届孙经济科学著作奖。30多年后,该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数据,经过作者的精心修改和充实,修订版得以出版,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好事。

华南师范大学的经济学类好吗插图

这本书的修订版在以下四个方面非常有特色:

一是以服务产品运动为研究主线,构建逻辑严密的第三产业经济学新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理论界提出了许多亟待研究的新课题。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第三产业经济学。而我国对第三产业的研究长期处于“空白条状态”,可供借鉴的理论文献并不多。第三产业分支众多,经济现象扑朔迷离,劳务输出虚无缥缈。如何确定研究的出发点和主线,构想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成为理论探索的难点。作者鲜明地运用科学的抽象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把重点放在反映第三产业经济关系主体和本质的经济现象——服务产品上,从而确定研究的出发点和主线,沿着服务产品的“四环”运动进行分析,抓住了构建结构良好的第三产业经济体系的关键。在这个体系中,无形产品理论构成了该学科的理论基石;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服务生产理论,使第三产业经济学向纵深拓展;从服务产品理论中逻辑推导出的服务“四环节”概念构成了第三产业经济学的主体。它以其独特的研究脉络和内在逻辑,不同于以物质产品的生产和交换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传统政治经济学,不同于以物质财富在“非生产领域”的运动为研究脉络的“非生产领域经济学”,也不同于尚未确定研究脉络和建立理论体系的主题服务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主要思路是合理的,理论思辨达到了新的高度,结构体系是独特的,这是本书的新意。

第二,面对当代第三产业比重日益增大的现实,我们应以严谨的态度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和拓展到第三产业,探索、总结和解释现代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以服务业为中心的一系列新现象。在产品观、财富观、使用价值观、价值观、服务生产观、服务价格观、服务供求观、服务再生产和流通模式、服务分配观等学术问题上。,它突破了传统理论的许多理论,提出了许多创新的观点,补充和丰富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解决了在第三产业比重日益增大的当代其应用范围日益缩小的严重问题。例如,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论证了服务产品是当代社会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没有静态的质量和体积,不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建立了以服务产品运动为对象的服务生产、服务流通、服务分配和服务消费的概念,丰富了社会产品及其再生产的“四环节”理论。阐述了无形使用价值的存在和性质,分析了服务劳动的流动性和凝固性、具体性和抽象性、私人性和社会性的矛盾对服务价值实体的决定作用,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从第一、二产业扩大到第三产业,丰富了商品二要素和劳动二重性原理。它将服务产品分为两大类,即服务生产资料和服务消费品,属于I类和II类中增加的B类,从而解决了三大产业理论与再生产理论的兼容问题。通过加入软化系数,建立了三大产业的再生产平衡公式,为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和积累理论两大理论增加了新的内容,至少提供了新的理论假设。本书对许多在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被忽视,但现在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第三产业问题进行了必要的研究和补充;对传统政治经济学中一些明显过时的观点或论述进行切实的纠正。这有助于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教学和进一步完善、发展和应用,也为立足现实的三次产业再生产的宏观平衡和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解释。

第三,通过第三产业复杂的经济现象,从普遍经济规律和独特经济规律的角度系统揭示第三产业的经济规律。笔者认为,第三产业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看似混乱,实则隐藏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第三产业经济学就是通过对第三产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分析,来揭示这种规律性。第一个方面是揭示第三产业三大产业共同经济规律的条件和特殊表现。这本书不仅论证了人们通常认为只存在于第一、二产业中的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供求规律是三大产业的共同经济规律,而且分析了它们在第三产业中表现形式的特殊性。例如,服务产品的创新使得生产创新服务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最具创新性的服务产品的直接人工成本和创新难度系数决定。服务产品的不储存使得服务生产要素的适度闲置时间构成了制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现存正常生产条件”;它的非物质性使人们常常把第三产业分配的非物质性产品误认为工农业产品;等一下。第二个方面揭示了第三产业特有的经济规律。第三产业形成规律分析了第三产业形成的标志、条件、时间和方式,适用于解决我国新型第三产业形成和发展中的市场经济环境、起步规模和运行效率等问题。第三产业价格变化规律展示了非自动化服务产品相对价值快速上升的趋势,预测了我国第三产业引入市场机制将导致服务价格总体水平的全面上升,对制定科学的价格政策具有参考意义。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规律不仅通过定性分析阐明了服务需求上升规律和服务供给上升规律的共同作用,使第三产业比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与日俱增,而且通过定量分析建立了第三产业就业方程,揭示了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人均GDP之间的幂函数相关性。根据第三产业就业方程,可以确定特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的最优比例和参考值,从而避免与数量规定“过远”的问题。第三产业分配规律系统论述了第三产业不同分配方式的特点、分配层次、制约因素和变化机制。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第三产业的消费规律揭示了服务消费比重上升的客观必然性。这些切合实际的分析具有创新性,符合第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令人耳目一新,不仅给学术研究者带来新的认识,也给产业发展决策者和服务经营者带来新的启发,为因地制宜地制定第三产业发展战略和具体对策提供了正确的思路。

第四,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新成果,通过世界第三产业的大数据,分析了第三产业的一系列新现象,如生产服务消费与生产服务业、工业效率、工业服务、生产软化、第三产业比重饱和点等。,找到了它的本质特征,得出了发人深省和前瞻性的新观点。比如,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虚拟技术的发展,服务的传统特征——非实物、非存储、生产、交换和消费同时发生、不可移动——正在进化和突破,服务业的效率得到提高。许多信息密集型的服务可以通过电子技术进行变相存储,通过视听和计算机技术进行记录和复制,打破了服务产品的不存储性和生产与消费的时间空同一性。借助电信和网络技术,服务可以异地再生产,使服务产品通过进出口在国际上生产、流通和消费。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已经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热点。当我国第三产业已经超过半壁江山时,通过对国际数据的分析,敏锐地发现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趋势只是特定时期的现象,第三产业比重不可能无限上升,会出现饱和点和减速;三次产业的投入软化经历了快速增长、适度增长和饱和,国民经济的服务化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也有饱和点和拐点。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服务供需矛盾及其对策,第三产业比重的饱和点与均衡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服务化趋势,投资的软化等也给出了具有很强时效性的合理解释与分析。这些新技术的应用,面临困难,研究新问题,做出新定义。所获得的论据新鲜而有说服力,开阔了视野,启迪了人们,拓展和丰富了产业经济学的分析,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于作者:

李是广东台山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历任华南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研究所所长,美国雷丁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山大学“985工程”服务经济与管理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首席专家。出版有《第三产业经济学》、《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分析》、《加快中国生产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山大学服务经济与服务管理论文集》等著作。主持国家社科规划“八五”“九五”重点项目和教育部重大研究项目约70项。他为第三产业经济学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产业经济学》获得孙经济科学著作奖。应国务院秘书长的邀请,他去中南海讨论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划。研究成果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采纳,对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曾获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杰出中青年专家、杰出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称号(共12项),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入选“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

内容介绍:

本书以服务产品为研究对象,以服务产品理论为理论基石,以服务产品“四个环节”的运动为研究脉络,深入分析第三产业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构建了逻辑严密的第三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全书共13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总论,分析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三产业的理论史和产业史;二是服务产品理论,论证了无形产品、无形使用价值和服务价值理论,构成了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石;三是服务产品“四环节”理论,揭示了服务产品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中的经济问题,构成了第三产业经济学的主体。本书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和拓展到第三产业,对现代服务业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实证分析和超前预测,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获得孙经济科学著作奖。应国务院秘书长的邀请,笔者赴中南海探讨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划,研究成果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采纳。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研究协调小组办公室编写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研究系列》之一的《关于加快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报告》第一版被列为主要参考文献的第一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苏普空间,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ebvisioncctv.com/7043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