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纲四目指的是什么

1949年,新中国诞生,蒋介石集团在台湾省战败。从此,台湾省成为困扰两岸的历史问题。

本来英勇的解放军可以乘胜追击,像解放海南岛一样一举解放台湾省。但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派出第七舰队介入新中国的解放。因此,台湾省的解放不得不暂时搁置。

一纲四目指的是什么插图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不负众望,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美国恼羞成怒,不愿意这样丢面子,于是把目光投向台湾省,以牵制新中国。

1954年,美国与蒋介石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声称如果台湾省受到攻击,美国将以盟国的名义出兵,共同保卫台湾省。

而且美国为了更“理直气壮”的出兵,不遗余力的游说蒋介石,希望形成两个中国的局面,就像南北朝鲜一样。

但是,蒋介石虽然反动,但还是有基本的民族大义的。他抵制美国的游说,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坚决反对独立。这样在国际舆论上对美国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大陆也很赞赏蒋介石对民族大义的坚持。因此,毛主席对统一台湾的道路有了新的设想,即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共同维护祖国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和干涉。

1956年,毛主席充分考虑台湾省的利益,表现出极大的诚意,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方案、四只眼睛”的新构想,堪称“一国两制”的雏形。

怀着这种想法,毛主席还写了一封诚挚的亲笔信给蒋介石,信中赞扬蒋介石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呼吁两岸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捐弃前嫌,开创第三次国共合作。

此外,毛主席还郑重邀请蒋介石访问大陆,与北京谈判。只要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其他细节都可以通过谈判解决,中央也可以对宝岛给予足够的优惠照顾,概括起来就是“一纲四目”。

“基本原则”之一是台湾省必须与中国统一。

“四项目标”包括:第一,台湾省与中国统一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政府外,台湾省军政大权和人事安排将委托给蒋中正;

第二,台湾省军事、政治、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由中央财政拨款;

第三,台湾省的社会改革可以在条件成熟、尊重蒋中正意见的情况下,经过协商,慢慢进行;

第四,双方同意不派遣特工,不做破坏团结的事。

不难看出,“一纲四目”与后来的“一国两制”密切相关。

毛主席写完信后,需要选择一位在两岸享有崇高威望的人作为信使,于是想到了他的老师张。

张是近代举足轻重的人物,被蒋介石称为“国宝”。他多次邀请张和他一起去台湾省,但张都婉拒了,但这也表明了张在蒋介石心目中的地位。

张当时已经75岁了,但当他得知这一任务时,他毅然服从,不顾年事已高,体力不支,承担起这一关系中华民族福祉的重任。

当时两岸还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张带着毛主席的信,先去了香港,再经过台湾省。可惜的是,张到了香港之后,突然病重,无法完成这个使命,只好委托以爱国情怀著称的《香港时报》社长先生代替他去台湾省完成这个使命。

蒋介石得知后,立即同意徐小燕访台,并亲自会见了他。

在徐小燕去台湾省之前,为了安全起见,他没有提到毛主席的亲笔信。见到蒋介石后,他拿出了这封信。

蒋介石接过信一看,是毛主席豪放的字体。他不禁深有感触。他把信仔细读了几遍,沉默了很久,陷入了沉思。

毛主席的“一纲四目”着实让蒋介石大吃一惊。他充分感受到了毛主席的诚意,但这么重要的事情,不可能随便回应。因此,蒋介石只是对徐小燕说:“谢谢你。”

徐小燕回港后,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交给毛主席。

1957年初,蒋介石再次召见徐小燕,要他给北京捎个信,准备派宋义山到北京详谈。

经北京同意,宋义山抵达北京,受到周总理的亲自接见,并再次提出两岸和平统一的四项具体条件:

第一,两党可以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

第二,台湾省可以作为中央直辖的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第三,台湾省政权仍在蒋介石领导之下,中共不派人参加,而国民党可以派人到北京参加中央的领导;

第四,美国从台湾海峡撤军。

后来双方多次沟通,通过曹聚仁的斡旋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最终由于种种原因功亏一篑,直到蒋介石和毛主席逝世,都未能实现这一伟大目标。

当然,毛主席的“一纲四目”并没有解决当时的台湾省问题,但也为后来的香港、澳门回归提供了重要的思路,诞生了著名的“一国两制”。

(参考资料:我见证的三次国共谈判,党史调查,文史博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苏普空间,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ebvisioncctv.com/7037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