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乌台诗案终于结案。在王安石、苏辙等人的营救下,苏轼得到了较轻的刑期,以黄州应永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在地方官的监管下“置于州府”。
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轼在御史台使者的护送下,从北京出发前往黄州。在家里,我当然很不安,所以我决定让我的大儿子苏迈先跟我走,以便服侍和照顾苏轼。经过整整一个月的长途跋涉,苏轼一行终于在二月初一抵达黄州。
到了黄州后,因为苏轼做官,无法安排住在官邸。无奈之下,苏轼父子只好住进了一座寺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因苏轼而得名的定慧园。
在定慧园,苏轼每天与僧人同吃同住。此时,他已经是一个43岁的中年人了。从最初的震惊到现在的心灰意冷,他的心情惨淡到了极点。他写了一首孤独寂寞的词:《卜算子黄州定慧园居》,表达了他孤独、自信、蔑视习俗的心情:
弯弯的勾月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夜深人静时,水钟的水一直在滴。谁见你孤影,缥缈孤虹影。
在夜里,它突然变得害怕,突然飞起来,又频繁地回来,但总是没有人理解它无限的内心感受。它不停地在冰冷的树枝间徘徊,却不肯栖息在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孤独地落在冰冷的浅滩上。
五月,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带领一家二十多人来到黄州,一家人终于团聚了。亲人的团聚给了苏轼极大的精神安慰。
当然,人数众多也给苏轼的生活带来了困难。男女老少住在庙里不方便。好在黄州知府陈钧很关心苏轼,把家迁到了长江边的一个废弃驿站——“临高阁”。苏轼在新家写了一篇散文《高树林亭》,表达了苏轼历经苦难后的幽默与豁达:
东坡居士喝醉了,吃饱了,倚在几把椅子上。左边白云刺眼,右边清江打转,厚重的大门打开,森林进入。当真是,想都没想就没脸做好一切准备!丢人!
人口越多,开销越大,苏轼开始囊中羞涩。因为苏轼是罪犯,没有资格领俸禄。虽然弟弟苏哲给了他很多钱,但是他也撑不住这么多人空。为此,苏轼不得不小心翼翼。每个月的第一天,他一共拿出一月的四千五百元,然后分成三十份,把日常开销控制在一百五十元以内。
钱少了,吃不起牛羊肉。我该怎么办?我不能没有肉!这个打不过苏轼,转而吃廉价猪肉。作为一名美食家和烹饪大师,苏轼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猪肉烹饪的研发中。
几经摸索,东坡肉这道传世名菜诞生了。苏轼做的红烧肉色香味俱全,让人一看就流口水。苏轼和家人吃后欣喜不已,连称“好吃”。苏轼专门写了一首诗《猪肉颂》,记录了这种烹饪方法和他乐观、平静、安逸的心情:
洗干净锅,没水,柴火抽不起。不要等他熟了再催他,热度够了他就美了。
黄州好猪肉,价格便宜如粪土。你不肯吃,穷人不懂做饭。
早上起来打两碗,满满的,根本不用担心。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苏轼43岁。他是一个年轻人,以文坛为荣,官场一直繁华。谁能想到他会因言获罪,锒铛入狱,命悬一线。虽然现在没有生命危险,但我还是可以穿上罪恶之身。以后该怎么走?全家都指望着他呢!苏轼思绪万千,却理不出头绪,至今仍在迷茫中。
转眼间,中秋节到了。晚上,苏轼和家人一起赏月,愉快地喝着酒。家人都睡着了,苏轼也不困。他一个人来到院子里,一个人喝酒。
他记得四年前的中秋节。他在明月下喝多了,写下了“明月几时有?”他想念苏哲。当时是密州,一个开州的元首,一晃四年过去了,他却成了内奸。“上面太冷了。”人生如梦!
怎么摆脱?苏轼的悲从中来。他心碎了。对于政治,他真的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来他还是得管好自己的笔和嘴。“为什么像在地球上?”让我们做一个地球上的普通人。“船从此死,江海寄余生。”还不算太快。想到这里,苏轼受到启发,有感而发一首《西江月》:
天下大梦,人生几回秋凉?
夜里,风的叶子已经在画廊响起,看看你的眉毛和太阳穴。
酒基常愁客少,月多云碍。
中秋节,谁分享了孤独的光,悲伤地看着北方。
《词》第一部,苏轼一开始就直抒胸臆,“天下大梦,人生几回秋凉?”这一声深深的叹息奠定了全诗悲壮的情感基调,描绘了一个中年男子遭遇挫折,逃往他乡。在回顾了苦涩的过去后,他发出了一声人生虚幻而短暂的叹息。
“夜里,风的叶子在廊上响,你看眉梢。”接下来的一句话,苏轼的情绪由阴郁、悲凉转为低沉,精心挑选了萧瑟的秋风、落叶两个典型的秋景,以哀叹时光飞逝、容颜渐老、壮志难酬,并以悲凉的笔调表达自己无法摆脱人生烦恼的沮丧。我们来看一个眉宇间带着愁容,鬓角如霜的落魄书生形象。
诗的第二部分,苏轼从情感的自我宣泄中回归到当下的现实处境,说“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指出他被贬谪后那些势利小人对他避之如火、避之如水的情形;“月色常为云所阻”,指汉奸当道,排斥好人,忠义被谤,谤罪被贬。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很明显地表现了苏轼对世人冷漠的愤怒。
最后一句“谁分担中秋孤光,望萧瑟北”,点明了歌词的时间和主题。中秋月明之夜,苏轼是多么渴望告诉苏辙自己想要什么,却又无奈贬黄州,只能借北方明月寄情于哥哥。望北,望家,望亲友,也是望堂。这一切只是我们力所不及,于是苏轼陷入了更深的悲伤。
这是一首沦落到世界末日的人生悲歌。苏轼对以往格局的颠倒,表现了他的圆滑、悲凉和婉约,表达了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人间真情的深切眷恋。每一个字都像是抱怨,让我们看完之后感到心酸。
苏轼最凄凉的《西江月》,标志着他涅槃重生的开始。困难没有压倒苏轼,但他最终挺了过来。第二年(元丰四年1081年),新任知府徐俊友在好友马正卿的帮助下,在黄州城东的缓坡上给了苏轼一块荒地。
苏轼带领全家在这个瓦砾遍地、杂草丛生的营房里整理了50亩田地。他还买了一头牛,种了各种粮食、蔬菜和水果。这样,苏轼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也实现了小康生活。
白居易担任中州(今重庆)刺史时,“无论天涯海角,都有家的感觉。”为了长久之计,他在中州城东的山坡上开辟了一块地,种桃树和杏树。他把这片土地命名为“东坡”。
苏轼非常崇拜白居易。他效仿白居易,将这片土地命名为“东坡”,后又将其命名为“东坡居士”。最初是对家中信奉道教的僧人的统称。后来有些文人成了儒家,生来就是道教徒。在事业上遭遇挫折后,他们信奉道教,自称道士。比如李白自称紫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
苏轼还在田里盖了五间房子,改善了家里的住房条件。当这些房子建成后,天下起了雪,所以苏轼把这些房子命名为东坡唐雪。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苏轼的朋友逐渐增多。他们有时在东坡唐雪谈论诗歌,有时在山野流连忘返。苏轼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也是一个自制力极强的人。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在自然的熏陶下,苏轼的三观逐渐发生了变化,心态也从初来时的苦涩与孤独,转变为乐观、开放、豪放。这些变化也深深影响了苏轼的艺术创作,一系列佳作代代相传:
元丰五年(1082)初春,苏轼和朋友去胡莎春游,途中下起了雨。苏轼写下了著名的诗句“不听林间打叶声”:
不要去注意那在森林里跳动的雨声,梅一边唱着长口哨,一边悠闲地走着。
竹竿和草鞋比骑马还灵巧,有什么可怕的?一件雨衣的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依然过着我的生活。
春风的凉爽,将我的酒唤醒,寒冷开始寒冷,太阳的山峰的太阳,但在时间满足。
回望遇见风雨的地方,回去,对我来说,没有风雨,还是晴好天气。
此词展现了苏轼旷达超脱的胸怀,凝聚了他作为一个正直文人摆脱坎坷人生的努力,诠释了他不凡的人生信念和追求。
当年7月16日和10月15日,苏轼两次随友人游赤壁,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两篇散文代表作。可以说是一篇锦绣文章,一直被奉为经典。同时,他还创作了豪放派的代表诗《念奴娇·赤壁怀古》:
滔滔江水向东流去,那些昔日的英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老基地以西,人文荟萃:周郎赤壁,三国鼎立。岩石穿过空,海浪拍打着海岸,卷起成千上万堆积雪。气势磅礴的河山气如画,多少豪杰豪杰一次涌现。
回想周瑜的春风时代,年轻貌美的乔刚刚嫁给他,他英气十足。羽毛扇尼龙围巾,有说有笑,都没了。我今天神游在战场上,我感受着一颗感受的心,过早地生出了白发。人生如梦,洒一杯酒向江上明月致敬。
黄州是苏轼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站。苏轼在黄州过了四年零两个月的流亡生活。从某个角度来说,苏轼可以说是每一朵乌云都有一线光明,正如余先生在《苏东坡的突围》中所写:“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在黄州写的名作,不仅宣告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审美境界,也宣告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这段经历让苏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真正的苏东坡。
司马迁在《宝仁舒安》中深刻总结:“盖思博被捕,行周易;钟繇写了《春秋》;屈原的流放是对《离骚》的赞颂;左丘是盲人,有“官话”;孙子兵法修订版之尺;不是蜀,世传《陆兰》;韩非囚禁秦,《难》《孤愤》;诗三百首,底层圣贤怒。”从苏轼的角度来看,确实如此。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要遭受磨难和打击。当你受不了的时候,想想苏东坡,他会让你脱胎换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苏普空间,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ebvisioncctv.com/70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