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
这节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立意深远,表达含蓄。三位诗人通过咏马、咏石灰、咏竹石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抱负。
《马史》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这首诗通过吟咏马的命运,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才华未得满足的心情。诗的大意是:塞外大漠,黄沙如月光下的白雪。月亮高高地挂在燕山上,就像一个钩子。什么时候才能在这个清爽的秋天,给自己的马套上金线,全速跑遍原野?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边塞战场的景色,诗的后两句通过马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寄托了诗人的志向,得到重用,像这匹马一样展示自己的抱负,保卫自己的国家。
《酸橙颂》一诗以酸橙为比喻,表达诗人的志向,表达其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诗的大意是:石灰石是经过千锤万锤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的。它把燃烧炽热的火看作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即使破灭,它也不害怕,因为它愿意把自己的纯真留在人间。诗的前两句讲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若游手好闲》写的是石灰的态度,无论是“锤打”还是“火烧”,都被视为一件正常而轻松的事情。同时,这也是诗人的心声: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严峻考验,都可以从容淡定。诗的最后两句,“化为碎片”是“火烧眉毛”的必然结果,“不怕泥泞”和“若游手好闲”一脉相承。“保持清白于世”是对前三句的总结,这既是石灰“千锤掘山”、“火烧无所用”、“断骨泥身不怕”的根本原因,也是诗人誓不与世俗同行的誓言。“天真”一词是一语双关,既指石灰的白色本质,也指诗人自身的高尚情操。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其画《竹石图》所作的一首诗。前两句描述的是竹子的特性,后两句描述的是竹子的性格。诗的大意是:竹子一点也不放松对青山的把握,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的缝隙里。历经千锤百炼,依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呼啸,也不会动摇。第一句开头,一个“咬”字拟人化了竹子,一个“定”字描述了竹子明确的目标,“不放松”描述了竹子坚定的意志,青竹挺立的形象顿时呈现在人们面前。第二句是竹根的特写——扎根在岩石的缝隙里。在这首诗中,诗中的竹子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用竹子顽强的傲骨来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
学法指导
第一,明确学习目标
1、会写“复、锤”等四个字。
2.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3.带着感情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4、能接触诗人的生活信息,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二,写作指导
本课要求写的四个字中,“锤”和“凿”相对难写。注意锤子四个横画的长度分布,注意四个横画之间缝隙的对称性;凿子的后半部分要写得流畅正确。
第三,阅读和背诵说明
学习时,在发音准确、节奏良好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情境朗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通过反复阅读,可以深刻理解诗人的人生志向,达到阅读的融会贯通,练习课后第一题。
读《马史》时,可将前两句语速放慢,适当拉长“沙如雪”“月如钩”的声音,读出大漠月夜的苍凉感;后两句语速可相对加快,读《如何做金脑》时可适当提高语调,《快走》可简短有力,读出节奏感,表现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向往。
读《酸橙颂》时,可以稍微用力读一读,闲着没事就顺口慢读,读出从容的含义。第三句可以意气风发,最后一句“保持清白于世”读起来坚定有力,传达了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
在朗读《竹石》时,“坚持”和“不放松”可以恰如其分地读出力度,表现出竹子的性格。《千锤百炼》可以读得慢一点,重一点,“依然坚强”的音调微微上扬,表现了环境的恶劣和竹子的坚韧。最后一句可以慢慢读,心平气和,表现出一种顽强自信的态度。
这一课的三首古诗都需要背诵和积累。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背诵。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帮助记忆,比如边想象画面边背诵,形象记忆,注意不要死记硬背。
第四,阅读指导
本课的学习可以在准确发音和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借助笔记理解诗的含义,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志向以及通过具体事物表达志向的方法。
1、理解诗的含义,掌握古诗的内容。
可以先读古诗词,读准读音。比如燕山的“燕”字这里应该读第一声,“犹强”的“金”字这里应该读荆。把诗再读一遍,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借助批注,理解诗意,疏通古诗大意。注意那些难以理解的单词,比如马史的“去过一个清秋”,这里的“去”是奔跑的意思,“去”是驰骋的意思。“清秋”可以用分组的方法理解为“秋脆”,“坚定”可以用拆分理解的方法理解为“力度”。
2.借助材料,拓展想象,实现诗人的抱负。
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在读诗的过程中,可以课后练习第三题。通过反复阅读想象,我们可以把马的轻盈灵动、石灰的天真无邪、竹石的坚韧与诗人的自我形象融为一体,也可以把诗人的人生经历与我们以前所认识的人物和品质联系起来,体会诗人高尚的精神品质和远大的志向。
在马史,你可以抓住“沙如雪”、“月如钩”、“金脑”、“快走”等词汇去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描绘“一匹金脑骏马驰骋在边塞战场”的画面时,再去理解“贺当”二字,想象一匹急于建功立业的马,明知遥遥无期,流露出无奈,寄予无限期待。然后结合对诗人资料的参考,想到诗人少年成名,但事业受挫,始终无法大展宏图的经历,感受到作者渴望成就却不被赏识的慨叹。
在《石灰》的歌词中,我们可以抓住“千锤百凿”和“火烧眉毛”来拓展想象力,进而抓住“出山”和“闲着”。在我们的想象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石灰石在熊熊烈火中依然不紧不慢,只要能在世间留下一个干净的躯体,即使被砸成碎片也不害怕。结合诗人于谦的人生经历,可以理解于谦的正直、坚毅、不屈的品质,理解诗人以石灰为喻,不妥协,不向恶势力屈服的精神。
在《竹石》中,我们可以简单了解郑板桥的喜好和他的书画特点,然后借助文字插图把握“破岩”、“千击”、“东西南北风”,想象竹子面对恶劣环境的坚定姿态,感受竹子在岩石中生长的顽强精神。联系诗人一生的坎坷经历,我认识到诗人和竹子也在承受着“东西南北之风”的煎熬,却依然有着“坚守青山”的坚定意志。
欢迎来到“烛光照耀星辰空”。有问题可以私下讨论;如果你对文字有更深、更广、更独到的看法,请在评论区交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苏普空间,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ebvisioncctv.com/69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