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方言势力开始主导中国互联网的时候,今天的网络名人方言不仅承载着人类文明,也是传播欢乐的重要媒介。
至于交流的力量,没有什么比得上语言的灵魂——骂人。
信不信由你,社交网络上流行的方言表情包,10个有8个是用来骂人的;
不管你在一个新的地方住在哪里,外地人学的最快,说的最起劲,永远是当地最有特色的脏话。
无论是普通话中没有的生动嘲讽,还是让老乡们笑逐颜开的花哨诅咒...
曾经朴实无华的情感俚语,逐渐被作为一种表达亲密关系的社会文化符号——显然在沙雕网友中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潮流。
中国哪里的脏话最野?
虽然在主题上,全世界的脏话都差不多。无非就是“生殖器”“排泄物”“问候对方家人”,实在没什么创意。
但在脏话的表达上,却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甚至直接体现了一种语言的生命力。
据统计,一个普通说英语的人,有0.7%的口语是脏的。
也就是说,每说160个字,就有一个脏字,相当于第一人称“我”的频率。由于语调、形容词和后缀的不同,衍生出了许多变体。
纵观全世界7000多种语言,汉语中的脏话绝对是词汇最丰富、花样最多、含义最深刻复杂的。
这不是大话,是1925年鲁迅先生的杂文《论操》中的一个观点。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操”就充满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反抗和与众生的关系。
再加上方言buff,洗脑程度要翻好几倍。
请问哪位没有经验的男生女生在看老港剧的时候没有学过经典的“粤语三联”:扔大街,吃屎,Deal late no more。
看过周星驰的电影谁没说过“我给你一个肺”?
如果说“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是TVB的第一金句,那么“吃屎”可以排第二。
相对于普通话中的脏话,骂人是一种直白的表达愤怒的方式,粤语脏话中的用词显然更有想象力。
爱吃的广东人,有时候会用各种食物骂人。所以越吵越有视觉,越吵越饿。
不仅仅是粤语。在中国这片方言众多的辽阔土地上,各省人骂人各有各的魔力。
东北老Tiers骂人,喜欢堆砌排比、拟人、比喻、夸张、讽刺、对比、拟声词等词语,把你埋在双关里,骂人的时候也不会少戏谑。
北京的骂人话响亮有力。经常用省事的缩写,避免很多字面的香味。
“你舅舅的”是“X你舅舅的”的缩写,“你丫的”是“你妈是女生”的缩写。脏话浓度降低了,但杀伤力一点都不输。
但就像小s和蔡康永听不懂京骂的淫秽一样,相比之下,台湾腔的脏话虽然直接,但直接的“打招呼”会因为语气柔和而显得很凶-10和可爱+1。
骂人好像在卖萌。除了台湾口音,还有川渝人。
他们很会用叠字,就算骂人也带着撒娇的滤镜。明确地说,比如“我要和你十八代祖宗有什么不可说的”,“我是仙板”之类的调情。
语气和表情都很“凶”。一、闽南话中的骂人话。不过这两年被表情包文化减少了很多攻击性;
二、云南、贵州、广西三省的骂人话。如果北方人侧重于强调动词,那么西南省份侧重于名词,具体到生殖器的某个部位;
三是沿江方言,如武汉话、南京话这两大骂人大王。
“一匹斑马”加上“强行上吊是不好的”这句话是当地人的口头禅。很多刚去过这两个地方的朋友甚至觉得当地人自己有问题。
表情包里的脏话,都是卖萌
如你所见,如果全国人民在方言战中认真骂人,那就要打三天三夜不停歇了。万一火气上了头,场面就会失控。
除非绝对必要,有些脏话甚至脏到当地人都很少说。
但互联网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可以用“梗”化解一切。
比如曾经成为2017年第一网络流行语的四川“卖批妈妈”,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是一种非常肮脏的表达方式。
谁能想到,在PDD和孙小川这两位“川普推广大使”的影响下,它成了无奈、愤怒、幽默、强调等复杂情绪的巧妙表达。
还方便地拆分出来——MP、mmp、mmmp、WRNMMMP——以及一系列衍生段落。
再比如,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表示惊讶的“哇”其实是一句经典的闽南语国骂。
即第一人称的“我”和表示性行为的动词“插”的组合。
但现在它已经成为中国最常用的感叹词,被收入正规的汉语词典。
词义的这种巨大变化首先是因为普通话和方言之间存在巨大的理解差距。
当这些方言脏话用普通话传播时,人们不会感受到那种直入骨髓的污秽。
因为你不太了解源语义,所以你会从文本中寻找意义。
慢慢地,它骂人的功能已经被“营造活跃的语境”所取代,甚至在交流中产生了一些可爱的感觉,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流行用语。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五年前,看台湾省综艺节目《有XX》的观众沉默了,他们绝对不会想到,闽南最流行的脏话,已经到了“甘琳娘”“鸡拜拜”的肮脏程度。
自从出现了一段“恐龙家族”的恶搞视频后,有一段时间,微博里的网友无论看什么沙雕段子,都要加上“鸡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使用频率甚至超过了“666”。
就连粤语脏话,在二次元pop孩子嘴里说出来也是可爱的。
这和一个曾经丑陋不堪的中文禁忌词逐渐被“靠”、“干”、“草(中日双语)”等谐音词取代是一个道理。
恶意也是在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弱化的。
尤其是在表情包文化泛滥的虚拟社交中,有时候看起来很脏,但对方并不是真的要做这个动作,而是用一个屏幕完成一个集体行为艺术。
这样,在网络“漂白剂”的作用下,这样的表达既用脏话强调情绪,又不会产生过分的攻击性。
久而久之,在沙雕网友中形成了一种“你懂我意思”的默契。
“只要你会说我家乡的脏话,咱们就是朋友了”
但是,即使在被互联网分段之前,谁也不能否认,作为最能体现方言味道的元素,脏话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正如著名作家韩少功曾在《马桥词典》中所说:“如果把语言比作一个人体,脏话就好比语言的肛门。”
与晦涩难懂的标准书面表达相比,骂人话的音节往往很短。
目的就是一针见血,震聋发聩,用最快的表达方式爆发出最大的杀伤力。
作为“出格成本最低”的脏话,其情绪宣泄甚至超过了其攻击性。
一些科学家甚至研究过,诅咒可以让人体释放内啡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脏话可以看作是人类的强力镇痛剂。
比如周杰伦《惊叹号》里的77个“靠”
同时,由于它的流行和易于模仿,任何语言初学者学习的第一个词往往是脏话。
据不完全统计,百分之九十七的中国人在看美剧时自学英语的第一句话是“fxxk”;
98%的中国人看抗日剧,模仿日语的第一句话,是“八音喇叭”;
99%的中国人学习第一部韩剧口头禅是《阿西巴》。
100%的年轻人去成都上大学后,都自称从“本宝宝”变成了“老子”。
一方面是说起来容易,另一方面是因为方言基本都是朋友熟悉的。
比如网上流传的这一段,讨论武汉某大学宿舍从大一到大四的对话变化。和武汉人做室友,你会忍不住说“一匹斑马”——
[大一新生]
山西人“昂,中午不能吃面条”
上海人“吃多了,我们去二食堂吃柴火吧。”
福建人“我一起咖喱,辣面比较好。”
[高年级]
山西人“外表热,鬼天气热。”
上海人:“你他妈的连暖气都开不了。”
福建人:“你可以嚼,那我扔根烟。”
很明显,在一个轻松的环境里,和对方在一起很舒服,会比平时多一些骂人的话。
钱钟书先生甚至有一句名言“不要笑,不要污,不要强”,大意是说,荤段子是最好笑的笑话,脏话是任何语言最生动的一面。
这使得它就像一个群体中的润滑剂,可以迅速消除阶级差异,缩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
也是很多新进入者融入新环境最便捷的方式之一。
正是因为骂人有一种特殊的怀旧情绪。
你永远想象不到,互道“你丫”的北京铁次儿和互道“公龟”问候的柳州游子游女,关系有多好;
我无法想象一个离家多年的游子,在异乡突然听到一个家乡特有的脏字,会有多激动。
但是,即使你的家乡没有特别的方言脏话,想想你和你最亲密的哥们的女朋友聊天的时候,你是多么的口无遮拦,你就会明白,你们是亲密无间的。
这又一次向我们重申了一个绝对的真理——骂人,前提总是分场合和分对象的。
至少那些老是看不懂空不在乎别人感受的骂人出口商迟早要为此付出代价。
最后,你的家乡有什么有趣的黄色笑话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认家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苏普空间,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ebvisioncctv.com/69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