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四个春天》剧照和图片
电视剧《我们的日子》剧照资料图片
电影《钢琴曲》剧照图片
电视剧《宁敏小镇》剧照资料图片
【文艺观潮】
电视剧《去一个有风的地方》讲述了都市白领在一个安静的、桃源般的国度里得到爱情和友情,找到人生新目标的故事。在青山绿水中,观众得到精神滋养和心灵净化。电视剧《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展现了边亮一家在遭遇事业的情感瓶颈时,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经历。简单而温馨的生活拼凑了一代又一代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从赏心悦目到赏心悦目,最近的影视创作中有一股治愈之风。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视听娱乐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很多人都想从影视作品中找到一个减压放松的好方法。由此,涌现出一批缓解情绪、缓解压力、治愈心灵的作品,拉近了影视艺术与观众的心灵距离,增加了影视传播价值,深化了影视对社会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笑声中释放
泪流满面地想
80年代初,一批以“寻根”和“改革”为主题的作品从电影和电视剧中涌现出来。《新星》和《乔导演上任》等讴歌改革的艰难和可贵,给中国观众带来了反思过去的慰藉和对未来的启示。20世纪90年代,影视创作进入快速发展期,更有一批贴近生活、贴近观众的影视作品问世。电视剧《渴望》和《为孩子被爱》等家庭伦理剧以日常生活和情感为背景,感动了无数在社会转型中迷茫的人。《甲乙丙丁》《不见不散》等贺岁电影,以戏剧化的故事和喜剧风格,让观众释放情绪焦虑,注入精神动力。
后来,随着影视行业的进一步繁荣,越来越多的作品以不同的情感能量和叙事角度打动了中国观众的心。大嘴张大民幸福生活的豁达,士兵突击的善良,钢琴曲的乐观和求生欲的悲悯,都是中国影视剧一路带给观众的治愈力量。
影视作品的这种精神力量,属于文艺的一脉相承,自古以来就有圣贤论。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提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认为悲剧能使人疏通和代谢情绪。后来,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对人类心理学的掌握,帮助影视更好地理解了如何与观众发生反应:有研究者认为影视中的生死是对人类情感本能的另类体验和满足,也有人认为移情是影视欣赏的关键,观众将自己投射到影视作品中,实现观众与故事、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甚至心理学家也尝试用电影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这种方式被称为“电影疗法”。
在现在的环境下,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人们更需要一些精神上的按摩和安慰。治愈是近年来观众评价影视作品的高频词,并不是某一类作品独有的现象。观众不仅评价了综艺节目《我向往的生活》和纪录片《但有书》等温暖宁静的作品的气质治愈,还为风格更广泛的影视作品贴上了“治愈”的标签,如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作品,在让人落泪的同时帮助观众释放压力。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回应了观众不同的心理需求,起到不同的精神抚慰作用。
从自我实现
到情感满足
对于观众来说,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影视作品给了他们不同的治愈体验。除了以治愈系风格为主的慢综艺和轻剧,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以下类型和风格更为常见。
首先是喜剧影视作品,传递笑的力量。从贺岁喜剧电影到情景喜剧,喜剧都是影视市场上拥有良好观众关系的常青树。近年来,电视节目中的喜剧类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无论是脱口秀大会还是年度喜剧大赛,都是小有名气。喜剧能治愈观众最直观的就是让人发笑。笑能使人从客观情况的焦虑或压力中获得片刻的释放和解脱。在更深层次上,喜剧的精神往往具有乐观、调侃、旁观者的姿态,让观众在笑的同时获得某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
除了让人发笑,引发观众感动也是影视作品的一种治愈方法。以情感叙事为主的影视作品,往往通过刻画亲情、爱情、友情来连接观众对生活的感知,缓解生活压力。《人生第一次》《四个春天》等纪录片像一首诗一样以平静而热烈的氛围展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其中流淌的真实情感是最能打动观众的。电影《生之大事》如死而求生,展现了出生的珍贵和人的可爱,将沉重的命题与希望结合在一起,让观众最终体验到不受伤的悲伤。大众化的日常情感叙事作为电视剧的强项,在这方面有着众多的代表作品。《我在异乡很好》展现了四个在大城市奋斗的女人在遭遇坎坷时建立的真挚友情,令观众动容。在宁敏镇脱贫攻坚的艰难历程中,乡情、亲情、友情、爱情犹如飞沙走石间的潺潺清泉、温柔花朵,令众多观者陶醉。根据文学小说《在人间》改编,虽然人物命运跌宕起伏,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但主人公周炳坤和郑娟总是以一种温柔而坚韧的方式对待世界的变迁和命运的剧变,这也成为了很多人的感情之源。
除了笑和哭,观众还可以通过其他种类的情感体验治愈,典型的就是凉凉的感觉。提供酷炫感的影视作品,对于观众来说就像童话或者游戏。他们不强调情节的曲折,而是用快节奏的自我实现或者情感的完美,用情感的代入来满足观众。《雪中一把凶刀》等作品的主角,是童话,还是奇怪的游戏。对《你是我的荣耀》等作品的热爱,坚定不移,天长地久,提供了一种极致的浪漫想象。这些故事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但却提供了某种激荡人心的梦境,缓解了观众的日常压力。
能治愈观众的,要么是影视作品中的故事,要么是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很多吸引人的角色能让人产生共鸣、投射甚至自我激励的心理效应。《求生欲》、《中国医生》等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这些日常生活中平凡而伟大的英雄形象,让很多人敬佩并得到鼓励。对于年轻观众来说,榜样作用尤为突出。觉醒时代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的责任,宁敏镇科学家和扶贫干部的激情情怀,引起了年轻观众的热烈讨论,让他们在面临类似人生境遇时得到引导和鼓励。
正视复杂的现实
积极引领未来
影视作品满足了观众被治愈的需求,是中国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具体体现。但是,如何更好地承担文化功能,还需要认真思考,发掘和升华影视作品的疗愈能力。
影视作品具有疗愈能力,这往往是用心讲故事、潜心塑造人物、精心创作作品后的自然效果。如果一味追求消除观众的焦虑和压力,为了治病而制作影视作品,很容易形成两个极端。要么为了治愈效果放大作品前端的压力,夸大故事中的矛盾,最后让故事焦虑焦虑。有些话题剧来源于对观众痛点的追求,往往以强烈的戏剧性展开社会问题。要么以治愈效果为目的,把解决方案简单化,把一些可以通过作品探索和讨论的复杂问题简单化,用“爱”来解决,用巧合来解决,用运气来完成,最后以一个廉价的大团圆结局收场,变成了为了治愈而治愈。
影视作品在发挥疗愈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问题。一方面,要正视人性的复杂性,在创作中考虑观众不同的情感需求,提高与观众的情感对话能力。观众的情绪有两个重要因素,欲望和焦虑。有些憧憬和焦虑是很常见的,但也有一些压力和情绪会因受众的年龄、性别和职业而异。我们需要注意在治愈一个受众的同时,是否会对另一个受众产生新的压力。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正视工作的复杂性。例如,喜剧可以分为讽刺喜剧、浪漫喜剧、黑色喜剧、恶搞喜剧等。虽然都可以让观众捧腹大笑,但是功能、表现力甚至社会效果都不一样。
此外,影视作品在发挥治愈心灵、缓解压力的功能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迎合和满足上,还应该在文化上培养观众,提升观众的精神。在一些社会问题上,影视作品不仅能帮助观众宣泄情绪,还能启迪人心。中国诗词大会用诗词文化之美抚慰着观众的心灵,同时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不动声色中得以传承。宁敏镇让观众被主人公的大爱小爱所感动,也让很多人感叹国家扶贫工作的艰难;《将死求生》让观众对白血病患者治疗和生存的艰难感到痛心,也让更多人关心绝症患者,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进步。让观众在影视作品中得到放松,是一种最初的精神慰藉,而让人思考,获得勇往直前的勇气和智慧,则是更高级的精神鼓励。
(作者:杨辉,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苏普空间,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ebvisioncctv.com/69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