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

作者:董振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一条马克思主义路线,一条与中国现代化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路线。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念、掌握历史主动权的根本。”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的开放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的秘密。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刚正不阿、开拓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实践,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实践充分证明,中国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庄严的历史责任。

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坚持真理的过程。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宽广的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我们坚持正直创新,既不盲目相信别人的经验,也不局限固有的教条。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道德、实践的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使中国这个东方古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的伟大飞跃。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各种政治力量和思潮轮番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许多仁人志士纷纷发动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寻求民族复兴的希望,而这些努力都以失败告终。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民,中国学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从那以后,中国改变了方向”。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同各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其在每一个表现中都具有必要的中国的特点,即根据中国的特点加以运用,是全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打破了对苏联革命经验的迷信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革命实际相结合,自主探索自己的革命道路,积极进行土地改革,自由发动群众,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突破理论和实践上的一切教条主义桎梏,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踏步赶上时代。面对思想禁锢,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新思想、新观点而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说,马克思逝世一百多年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永远不能要求马克思对他死后几百年或几百年出现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也不能承担为他死后50年或100年出现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列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它要求人们按照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探索新问题的答案,并不断与变化着的实际相结合,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到强的伟大飞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正气创新,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长远的眼光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探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跨越。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略,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举措,推动了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就,经受住了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自然等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推动我国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历史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的事业就会成功,反之,我们的事业就会遭遇挫折;越是对党的事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时候,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一定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规律。我们必须适应实践的发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谱写新的理论篇章,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二,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任何理论只有与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和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与该国的优秀文化相融合,才能在实践中显示其思想力量,指导国家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培育基础与保持完整创新相统一,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必须立足于时代课题,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任何有价值的思想理论都必须能够有效回答时代的问题,经得起时代的检验。理论必须植根于现实。一旦脱离实际,就会成为空空洞,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必然失去生命力。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战胜困难,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正是因为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时代条件和人民需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宽广的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最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矛盾风险挑战众多,治国理政考验前所未有。世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面临着许多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的最前沿,倾听人民呼声,回应现实需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更好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箭”射中新时代中国的“右”,及时科学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

要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就必须植根于中国文化,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灿烂的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国文化中汲取精华,才能用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国文明,在中国生根发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大同理想、“民为立国之本”的民本思想、奋斗理念、共同富裕扶贫理念、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朴素辩证法。这些理念、价值追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种契合为中国人民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条件。我们必须深刻把握这种内在的兼容性,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必须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习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它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精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在实践基础上继续推进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强、诚信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意愿,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坚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前瞻性思考、统筹谋划、整体推进提供科学思维方法。

第三,继续推进基于实践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来源于人民、为了人民、为了人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国家是人民、人民是国家,坚持服务人民、依靠人民,坚持执政为民、执政为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始终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紧紧依靠人民创造伟大的历史功绩。

继续推进基于实践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自信、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讲话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也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坚持、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作出新贡献。我们既不能急于亮剑,也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昂首阔步,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创新。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从来不是死板的教条和抽象的理论,而是植根于实践并随着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具体的、生动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脉”,即“守正”。同时,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扎根社会实践,立足当今时代、直面现实问题,提出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继续推进基于实践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和指导问题的解决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任何有价值的思想理论都必须能够有效回答时代的问题,经得起时代的检验。理论必须植根于现实。一旦脱离实际,就会成为空空洞,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必然失去生命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让马克思主义显示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引导党和国家事业创造新的奇迹、赢得更大胜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这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不直接谈论问题、直面问题的实践品格。

继续推进基于实践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系统观。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整体。只有用普遍的、全面的、系统的、变化的观点去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推进大业,绝不是某一个领域的单打独斗。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都可能影响到其他领域,也需要其他领域的密切配合。在工作中,要坚持系统观,善于透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 从而为前瞻性思维、统筹规划和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要继续推进基于实践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思考世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一个为人类进步、为世界大同的党。坚持世界思维,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逻辑必然。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心世界发展和人类事业进步的情怀,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人类解放”的崇高共产主义理想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和宽广胸怀。因此,我们应该拓宽世界视野,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的趋势,积极回应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做出贡献,以宽广的胸怀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要不断提高运用中国时代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觉用习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实践,在“赶考”的新道路上继续创造令世界瞩目的新奇迹。

资料来源:红旗手稿2022/2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苏普空间,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ebvisioncctv.com/6978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